【楠木价格网】
9月15日中午时分,遂川县新江乡石坑村95岁的邹大爷坐在堂屋中间老八仙桌旁,手捧酒杯,喝得津津有味。早晨或黄昏时,老人家就会走进村头的古楠树群,或呼吸新鲜空气,或坐在树下乘凉纳阴。兴趣来了,他也会比划两下,松动松动筋骨。
从明代起,只要生子,村民就会在山上种上一棵楠树以示纪念。村头的那片楠树郁郁葱葱,见证了邹氏家族的兴旺与发达。
上周,国内多家摄制组走进遂川石坑村,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拍摄。摄制组人员无不惊叹这里古楠木群的壮观:“好大的楠木,好美啊!”在这里,摄制组见证了石坑村数百年来传承的习俗——生子种楠木仪式,感受了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。
名至实归 石坑被誉为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
去年10月19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一周年庆典暨首批“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”、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授牌仪式上,遂川县新江乡石坑村被授予首批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称号。此次会议上,全国仅有26个村被授牌,石坑村是我省唯一被授牌的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。
这个地处遂川县东北角,遂(川)、万(安)、泰(和)三县交界的边远古山村,之所以能够在这次评选中脱颖而出,主要在于村民们发扬爱树爱村的光荣传统,竭力保护森林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保护人文历史,做到人与自然相和谐。
据石坑村党支部委员邹庆虎介绍,石坑村位于遂川县新江乡北部,全村生态环境优美,森林资源丰富,人文历史悠久,森林面积1150.34公顷,活立木蓄积量达15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为93.6%,全村拥有千年古楠木群3处,原始森林3000余亩。石坑村以邹姓为主,有千余年历史,村内存有历史古碑近百块,还有石狮、古钟、古宗祠等历史文物。
石坑杉树如海,楠木擎天。该村保护生态的历史很悠久,先人朴素的生态意识浓厚。邹氏宗祠所在的后龙山以及村庄路口均遍种楠木,村民视楠木为风水之林、兴村之宝。祠堂刻有碑文族规,村口立有护林禁碑,并建“许逊阁”、“坛官”等,以人神共护的多元文化形式保护林木。良好民风的沿袭传承,使石坑自宋代以来涌现出进士、贡生、举人、秀才多达262人。良好的生态环境、深厚的文化积淀,令石坑闻名遐迩。
良好传统 至今延续婚嫁添丁种树习俗
就在村旁后龙山水口附近,古楠木群呈现在记者的眼前。一棵古楠木需3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勉强抱住它;一棵被称作“千手观音”的古楠木枝繁叶茂,绰约多姿……
“这些楠木群并非天然林,是我们祖先亲手植下的,至今已有数百年了。”站在自家房子三楼的阳台上,75岁的村民邹德达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。他生有三子一女,有4个孙子和两个孙女。结婚时,按照规定,他没有大摆宴席款待亲友,而是上山种下数十棵杉树。生儿子时,他又在春季种下楠木。
石坑村从明朝开始就有结婚以“树”陪嫁的婚俗,由于“男”“楠”谐音,该村至今仍延续着家中添男丁种楠木的习俗,也正是源于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,至今,石坑村古楠木群内有300多棵古楠木,其中600年以上的就有160多棵。
邹德达老人告诉记者,清代,因为人丁兴旺,出现了人多房少的尴尬境地,建房必然要破坏数百年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。村里一部分人做出牺牲,背井离乡移居他处。但是他们离乡不离俗,两个家族选择在同样青山绿水的地方繁衍生息,并且延续了以“树”陪嫁的婚俗,延续了添丁种楠木的传统。如今,移居他乡的两个分支家族已经形成两个庞大的村落,村前屋后的生态环境同样让邻村人称羡。
崇拜自然 “三王”标本赴京展览
村民们不但把村里的楠木群保护得好,他们对远离村民居住点的左、右洞峡谷地带的原始生态森林也保护得很好。这里森林茂密,古树参天,遮天蔽日,溪水淙淙,清凉宜人,就是酷热的暑天走进这里也觉得很凉爽。这里栖息着山牛(学名马鹿)、麂子、乌獐、果子狸、白鹇、石蛙、蝰蛇等国家一、二级保护动物。真是山清水秀,鸟语花香,人与自然和谐生活。
据省林业厅专家介绍,楠木为我国特有,由于其生长缓慢,木质坚硬耐腐,寿命长,用途广泛而驰名中外,属珍贵药材树种,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。据悉,石坑村楠木群源于明朝洪武31年(1368年),由社溪邹氏开基祖达先公十世孙开始种植,寓意为男丁兴旺发达。邹祖先没有想到,此举馈赠给后辈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。据介绍,国家有关部门曾在该村取“毛竹王”、“杉木王”、“楠木王”标本,在全国展出。
村民从内心深处爱护自然。村干部向记者展示了今年石坑村的规划图。投资25万元的村休闲广场已经竣工;全村安装普及太阳能热水器,对于不缺柴火的石坑村而言,低碳生活同样重要。